第四十三章_汴京生活日志
笔趣阁 > 汴京生活日志 > 第四十三章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四十三章

  第四十三章

  沈四伯进城。

  徐二舅和沈四伯给沈丽姝打了小半天的工,又吃到了脍炙人口、让他们尝过就忍不住念念不忘的绝美烤羊排,还定下了他们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工作类容,这一天的经历可以说相当精彩和充实了。

  踏上回家的道路,两人仍觉心满意足。

  就是太过充实了,走出城门才惊觉太阳都已经落山,他们还从没这么晚回家过,一路上加快脚步疾行,抵达镇上时天已然黑透。

  幸好今日也是个大晴天,夜晚月朗星稀,即便没带火把或油灯,在月光的指引下,他们仍能看清回家的道路。

  但现在已然入冬,往后再想碰上这么好的天气,可就不容易喽,为了避免在半道上找不到回家的方向,以后进城还得随身带上火折子,徐二舅如此提醒自己。

  徐二舅在担心以后没火折子照明、可能回不了家的时候,沈四伯也想到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,他看着徐老二,一板一眼问:“你还记得姝娘说过的,要往馒头里搁点牛乳那事吗?”

  “我外甥女千叮万嘱的,我能记不住吗?”徐二舅在黑夜里翻了个白眼,然后不耐烦挥挥手,“都这么晚了,你也快回去吧。”

  沈四伯也是觉得太晚了,可能来不及去徐家走这一趟了,因为他答应姝娘最好明儿就去城里帮忙,自然是跟徐老二一块进城,顺便还能和徐老二轮流挑担子。

  时间紧急,沈四伯觉得这会儿回家,他们应该只是回了屋但还没睡着,再晚一些就未必了,尤其是爹娘年纪大睡得早,他总不能把睡得好好的老人从床上拽起来。

  两家分别住在不同的方位,且沈家比徐家偏僻一些,因而徐二舅也比沈四伯早半刻钟到家,一推开院门,发现几乎全家人都没回房休息,而是就在院子里等他,两个小外甥更是跳得欢腾,“二舅二舅,爹娘和阿姊有没有让你给我们带话或者东西?”

  别看她小小年纪,每天操心的都是几贯十几贯的大生意,放在外头也是他们高攀不起的大老板哩!

  总之,徐二舅十分理解外甥女的不容易,每天忙得团团转的姝娘没功夫提及弟弟们,简直太情有可原。

  至于他们心心念念的阿姊,那可真是不巧,姝娘这大半天他们瞧着都忙得慌,说是轮休,可她从起床就几乎没歇过,要去钱庄换大笔银子,要买羊排回家又煮又腌又烤,还要花大半天功夫收拾处理晚上摆摊所需的食材,甚至吃饭那一两刻钟,姝娘仍在小嘴叭叭操心着生意大事,一个人得把所有事都安排得井井有条,这得多辛苦?

  可他回家看着外甥们一脸眼巴巴的样子,又不忍心说出这个残忍的事实了,一时呆站在门口不知如何回答。

  急着回家的两人于是就此分别,各回各家各找各妈。

  不仅是他双眼放光,在场所有人都是相同的眼神,这其中还有姝娘说的“小股东”徐林和徐鹭,饶是徐二舅觉得这种事不适合小孩子听,也还是笼统给了个回答:“几十贯吧。”

  夜幕已深,沈文殊和沈进殊没有仔细去打量黑暗中二舅尴尬的神色,也无暇注意这个,哥俩已经眼尖的注意到二舅手上拎着的东西十分眼熟,正是他们十分喜爱的秋香居糕点,两人无比欢喜又自然的上前接过东西,“这是阿姊特意给我们带的吗,有没有我们最喜欢的千层糕?”

  一听到去钱庄换钱,埋头拆糕点的沈进殊立刻目光灼灼的看向二舅,“阿姊今天换了多少银子?”

  虽然徐老二跟孩子们打了包票,再重的肉菜他也挑得动,真觉得吃力了,还可以让驴子帮忙驮,可沈四伯他们这种老农,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好好珍惜爱护能帮他们大忙的牛和驴子,人人都把它们当宝贝,以至于对着别人家的驴子,沈四伯都忍不住心疼,他觉得老徐家的驴子能不用就不用,让人家好好在家吃草吧,明儿他帮徐老二一起挑担。

  一百五十斤猪肉,再帮孩子们带点菜,加起来怕有两百斤了,对他们做惯了农活的人不算很重,可是要赶上一两个时辰的路,这也不是多轻松的活儿。

  徐二舅总觉得松了口气,迫不及待点头:“对,这就是姝娘上午特意买的。”

  徐二舅觉得,他跟沈老四只是被安排的人,都觉得今儿办成了好多大事,心里满足得紧,发号施令的姝娘肯定比他们都累。

  徐二舅:啊这……

  他们刚到的时候,三妹确实絮絮叨叨问了许多孩子们的事,妹夫回来后也关心问过孩子们有没有给他们两家添麻烦,得到孩子们都很懂事也用功的答案,话题便又转到摆摊上面了。

  何况孩子们到镇上连一个月都没有,当初带的一应物什很是齐全,再有一个来月就得回家过年,也委实没什么东西可带的。

  秋香居的糕点和其他铺子一样,都是用油纸打包好,只不过他们家的绳结比较有特色,兄弟俩不但一眼就确定,拆起来也特别熟稔顺手,沈文殊都没能搭上手,二弟已经熟练的解开了绳结,他便也不同弟弟抢这份工作,转头好奇的问二舅,“阿姊怎么上午去买糕点,今儿不忙吗?”

  至于不仅他有,沈老四也带了一包糕点回家这种小事,就没必要特意提了,徐二舅欣慰看着外甥们欢天喜地拆糕点。

  但问候归问候,让带东西或者带话是真没必要,他们两家是孩子们的亲姥爷亲爷爷,只有争着抢着对他们好的份,万不会苛待了。

  徐二舅简单解释了下他们的轮班制度,“不过也是顺路,姝娘说好巧我们在,就叫我们陪她去钱庄把铜钱全换成银子,正好路过秋香居,就进去买了些糕点。”

  这样一来,明儿一早他就得出发,那只能今晚就同爹娘和兄弟们商量他去城里干活的事了。

  就连徐姥爷听到这话都腾地站起身:“你没看错吧,才几天就赚了几十贯?”

  孩子们更是喜形于色,不禁在院子里欢呼雀跃起来,沈文殊和沈进殊还不忘支持二舅,“肯定没错,阿姊说了烧烤摊生意只会比糖炒栗子更好。”

  然后哥俩开始满院子发糕点作为庆祝。

  他俩虽然以为这些糕点是阿姊单独为自己带的,但受沈丽姝“大家好才是真的好”的态度影响,也渐渐养成了大度爱跟人分享的性子,所以兴奋过后就毫不犹豫发分美食,就连徐姥爷等长辈说自己不要,叫孩子们多吃些,哥俩也不让,坚持人人都要尝尝味道。

  徐二舅手上当然也被分了一块。

  看着哥俩你一块我一块,将最后两块糕点瓜分干净,腮帮子被食物塞得鼓鼓的,宛如林间偷吃的木老鼠,特别有趣,他看得十分喜爱,满以为这关就过去了,正要跟爹娘说一下姝娘每天五十文雇他专程进城送菜的好消息,却不想可爱的小外甥,前一秒才美滋滋吃着糕点,下一秒又“欲求不满”了,抬头直直望着他,“二舅,阿姊除了秋香居的糕点,就没有说别的吗,比如关心我们书读得好不好?”

  沈进殊忍不住怀疑,肯定是臭弟弟趁他们不在家,占据了阿姊的所有注意力,阿姊才没那么关注他们的。

  等回家过年,他就要说服阿姊和爹娘,把小弟也送到镇上一起读书,看臭弟弟还怎么缠着阿姊,哼!

  是的,比起远离父母寄居在外家求学的不适应,沈文殊和沈进殊明显更想念阿姊,因为从两年前沈徐氏临近产期,最小的沈进殊就被打包到哥哥姐姐的屋子,而沈文殊跟着大姐混的岁数,比二弟还小一些,在小家伙们心里,他们就是从小跟阿姊同吃同住、相依为命的。

  因此起初离开父母和熟悉的家,来到镇上姥爷家住,有阿姊陪着一起,他们没有半点不习惯,晚上睡觉还是跟阿姊一起睡,白天有这么多兄弟姐妹陪着他们玩,以及姥姥爷爷和爷爷奶奶都换着法子哄他们高兴,哥俩觉得乡下可比城里有趣多了,别说想家,他们简直是乐不思蜀!

  但是沈丽姝一回家,兄弟俩就觉得哪哪都不得劲了,后来连天天在姥爷院子里烧烤玩耍的堂哥表哥们,也抛下他们进城去了,乡下变得一点也不有趣,沈文殊和沈进殊不可避免开始想家了,尤其想念有阿姊在的地方,每天有好吃的好玩的,偶尔还能听阿姊讲故事,就算他们也要跟大家一样做做很事,不像在姥爷家,除了吃饭睡觉和读书,其他什么都不用他们操心,兄弟俩也都更喜欢在家里的生活。

  可是,他们日思夜想的阿姊,回去这么久了居然都没信要给他们,这让沈进殊这个大冤种感到了一阵失望和委屈。

  徐二舅却不知道小外甥的满腹委屈,此时此刻,他只想摸一摸满头不存在的冷汗。

  说真的,他和媳妇养了三儿三女,女儿们不必提,小子们却是一个赛一个调皮捣蛋,常常让他们娘举着烧火棍满镇子追打,可是这几个上房揭瓦的熊孩子,捆一起也没有小外甥难缠,竟然让他这个当舅舅的,第一次有了焦头烂额的感觉。

  明明姝娘和大弟也都比寻常孩子聪明,可他们就没让他这么下不来台过。

  大概二弟再长大些懂事了,也会像他的哥哥姐姐一样伶俐吧,徐二舅如此安慰自己,也顺便做了下心理建设,就顶着小侄子委屈巴巴的小脸,勇敢承认了自己的错误,“这个也不能怪你们阿姊,事情一下子太多,二舅好像忘记告诉姝娘你们天天念叨着她的事了,她以为你们一切都好,加上生意也真的忙,才没有专门给你们带信的。”

  徐二舅是真彻底忘了这茬,才会被年仅五岁的的小外甥看得心虚不已。

  沈进殊果然很不好糊弄,还想打破砂锅,问问二舅究竟去城里忙了什么,连他们那么重要的事情都忘了,还好他哥颇为老成的开口了,“阿姊他们赚了那么多钱,肯定每天都很忙,就算二舅帮咱们带话了,阿姊也没功夫回太多,不如等你能写一页千字文的时候,叫二舅把你写的字带一张回家,顺便让二舅告诉阿姊,夫子最近夸你很有读书科举天赋的事,那阿姊肯定很高兴,不但要给你回信,说不定还有奖励呢。”

  徐二舅朝懂事体贴的大外甥送去了感激的目光,好样的大弟,就该这么管着你弟弟。

  他觉得这可能就是书里说的一物降一物,二弟平时不怎么折腾,但他这个小人精一旦做怪起来,他们这些大人长辈说什么都不好使,只有他才七岁的哥哥镇得住。

  所以每当这个时候,徐二舅就特别理解三妹和妹夫非要把孩子们送镇上读书的做法,这两小家伙在家肯定也让他们毫无办法,还得孩子们自己管自己,啧。

  果然沈进殊也觉得大哥的提议很棒,立刻如小公鸡一般昂首挺胸,“好,那我明儿开始要更用功一些,好好练字,让阿姊瞧瞧我学得多好!”

  沈文殊能这么有理有据给弟弟建议,当然是因为他自己也想这么干,便立刻道:“那咱们去睡觉吧,明儿早些起来背书。”

  沈进殊乖巧点头,句句不忘阿姊的叮嘱,“阿姊说过,吃完东西睡觉要簌口。”

  徐二舅简直是欢天喜地的接话,“好好,让二舅母帮你们打水洗漱去。”

  徐林氏原本坐在屋檐下给小儿子喂糕点,闻言直接把孩子交给他爹,拍拍手就去灶房打水了,路过同样坐在门口的大嫂徐郑氏时,徐郑氏屁股也没挪动的跟她客气道,“弟妹,你抱着孩子呢,起这么快做什么,叫我去给孩子们打水就好了。”

  徐林氏脚步不停,“大嫂安心坐着,我顺道给孩子他爹也烧一些热水洗一洗,看他赶路赶出一身的灰。”

  徐郑氏闻言安稳的把背靠回墙上,“那嫂子就不跟你客气了,孩子二叔这么晚才回来,想是在城里遇着了事,我可得好好听一听,等孩子他爹忙完回来,也好说给他听。”

  大舅母这个理由过于冠冕堂皇了,徐大舅就算晚上下班回来,听不到第一手消息,第二天也有大把时间从当事人那里听到最具体的情报,根本用不着她这个中间商搬运二手瓜。

  但因为大家的想法跟她一样,也都很想立刻知道徐二舅究竟在城里遭遇什么才回得这么晚,还一脸肉眼可见的兴奋的状态,因此谁也心情没拆穿徐郑氏,都在期待着徐二舅的表演。

  这时候,孩子们也分吃完美味的糕点,学着他们表兄弟的好习惯认真洗漱,便各自打着哈欠回屋睡觉了,徐二舅终于可以骄傲宣布他被姝娘高薪聘用的好消息,果然立刻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鼓励,就连徐郑氏羡慕嫉妒之余,也真心实意的祝贺道,“这待遇可不比你大哥差多少,孩子他二叔,你可要好好干!”

  徐姥爷眼角眉梢都写着欢喜,没想到外孙女竟如此有本事,短短几天,连她二舅的工作都能安排了。

  每个月至少能有一千五百文的工钱,那还种什么地?把家里的田地都租出去,光是每年收的田租粮食,供他们全家老小吃喝还有剩的。

  老二这前程,还真不比他大哥差。

  激动的连道了几声好,徐姥爷便拄着拐棍健步如飞的回屋,“老二,跟我进来一下。”

  他老人家想问点刺激的话题,比如今儿他们具体去钱庄换了多少贯。

  原本他觉得,二十贯也是几十贯,可姝娘不是兴师动众的人,她能开口请长辈帮忙,必然是真忙不过来,相应的,这几日的进项也不会是小数目,至少不会只赚二十几贯。

  徐姥爷听着儿子紧跟自己身后的脚步声,盘算着从哪里问起,不想老二进他们主屋后,果断把门一关,就掌握了主动权,“爹,姝娘想请您蒸一些馒头拿去烤,最好是揉面的时候放一些牛乳,听说这样吃起来格外香。喏,这是姝娘让我带的一百文,她说一半用来买最好的白面,一半是您的报酬。”

  老人家的计划彻底被打乱,愣愣接过钱问,“那我明儿天一亮就起来蒸馒头,能赶上你进城的时辰吗?”

  徐二舅摇头,“不行,姝娘千叮万嘱,千万不能让您累着,你想什么时候蒸馒头就什么时候蒸,我反正每天都要进城,咱们也不赶,晚一两日晚都不成问题的。”

  说完顿了顿,随后又想起了一些注意事项,“哦对了,姝娘还说也不用您每天动手,蒸一锅馒头,应该够用三五天的了。”

  花开两朵,各表一枝,同样是兴冲冲回家跟所有人分享大新闻,沈四伯面临的情况就没有徐二舅这么顺利了,沈家人多,各房也有各房的想法。

  当然了,老沈家谁都不反对去城里做事,除沈四伯以外的三房都有儿子去城里干活,二房更是两个大的都去了,这是家里孩子第一次离家,又是人生地不熟的京城,当父母的最近每天都担心的睡不安稳,如今能让大人也去城里,还能就近照顾他们,就算不给钱他们都乐意。

  姝娘还开出了每日五十文的豪华待遇,那就不是乐不乐意的问题,是所有人都抢着要去了。

  其中反应最大的要数大堂哥沈大金。

  兄弟们都去城里搞事业,当大哥的本来也义不容辞,偏偏媳妇一哭二闹不同意,爹娘和爷奶也格外看重她肚子里的曾孙,非压着他去哄媳妇,让他只能眼巴巴看着兄弟们欢天喜地进城见世面。

  退一步越想越亏,这些天兄弟们都跑城里逍遥快活了,他关在家里跟叔伯们整天削木签,已经各种悔不当初了,一听弟弟们在城里竟有那么多钱赚,更是坐不住了,立刻道:“四叔,我也能吃苦有力气啊,你带我一起去成不?”

  此时此刻,别说压着他哄媳妇的爹娘和爷奶无言以对,就连他捧着肚子很是骄傲了几个月的媳妇也头一次低下了头,每天五十文,可真是打着灯笼都找不着的好事,他们竟然还不知道珍惜,生生错过了这个机会……

  年轻人到底脸皮薄,沈大金还只会央求心软的四叔带他一起进城,四叔表示爱莫能助,还得听姝娘的意思,他也只是眼巴巴请四叔好好跟堂妹说,他去了城里一定好好干活,跟大家一样,事事都听姝娘的安排。

  比起沈大金好言相请的态度,沈三伯就显得理直气壮多了,他直接提议自己替换沈四伯,“我看老四去城里不成,孩子们摆摊要招待那么多客人,老四这闷葫芦都不会说话,还怎么帮孩子们?再说了,小时候就我跟老五投机,一直好得能穿一条裤子,这些年也是我们俩最能聊到一块,往后我住老五家,他们也会觉得更亲近自在些。”

  沈四伯只是憨厚又不是真傻,他一口拒绝了这个奇葩要求,只是看着三哥有理有据,似乎把爹娘和兄弟们都说动了的架势,他又嘴笨的不知如何反驳,一时急得汗都出来了,这时,还是闺女青娘笑盈盈帮腔道,“三伯,您跟五叔小时候最要好,性情最相投,可是这摊子做主是姝娘啊,要说家里谁跟姝娘最要好,肯定是我爹,这几个月哪回不是我爹去城里送东西?姝娘虽然年纪小,却是极有主见的,咱们一声不吭把我爹换成三伯,就怕她不高兴呢。”

  这一招祸水东引堪称立竿见影,姝娘如今在老沈家的形象,就跟财神爷差不多,一听她可能不高兴,原本神情犹豫的众人立刻严肃了脸色,但最绝的还是沈三伯,刚才自信满满陈述换人理由的他,这会儿简直是秒跪,“青娘说得也是,这事咱们自己商量没用,还得看姝娘的意思,赶明儿老四进城了,就轮到我去城里送东西,到时候我自己同姝娘说。”

  沈三伯都跪了,老沈家其他人更不会跟沈四伯抢,事情就这么敲定了,沈奶奶却有些不满的看了青娘一眼,想说说这个孙女又没规矩。

  家里头男人说正事,连她都只是安静听着,青娘这丫头竟然敢插嘴,真是不像话!

  只是她还没说出口,又听到老三笑嘻嘻跟老四感慨,“我可算是知道你家青娘像谁了,别看她年纪大些,还真有几分姝娘的样子。”

  一听青娘像她最有出息的孙女,沈奶奶立刻把话咽了回去,以前她总觉得青娘的性子不好,就怕她甚至连累着其他孙女都找不到好婆家。

  可家里最精明的老三都夸青娘像姝娘了,那她还操心什么?

  青娘不知道自己逃过一劫,但她也觉得三伯这话顺耳,立刻忘了刚才的不快,凑到三伯那边说笑去了。

  其实要说最像,他们伯侄俩才是最像的,脾气说来就来,说去就去,前脚怼完人,后脚又没事人的继续愉快玩耍。

  总之,过程有点坎坷,结局还是好的,沈四伯进城一事尘埃落定,他替侄女转达的以后要种竹子做竹签、开春后还要羊几只羊的要求,也由沈爷爷拍板表示一切都按照姝娘的要求,他们随时准备着。

  于是第二天大早,沈四伯就带着连夜收拾的行李进城去了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g89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g89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